來源:鄭州高氏發表時間:2020-01-04 08:31:25
量規和量具零件多采用過共析鋼,一經淬火后得到高硬度,熱處理后高硬度的工件在磨削時常發生各種弊病,影響產品質量或造成廢品。除磨削時冷卻不足或不當、砂輪選擇不合適或修磨不及時、磨削管飯不當以及機床振動等多種原因外,有事也和材料或熱處理不合適有關,這類問題在量具生產中常有發生造成冷、熱加工之間的問題混淆不清、互相扯皮。將對這類問題的相互影響和關聯進行綜合分析:
1、燒傷 在磨削時的瞬時高溫下金屬表面可能產生一層極薄的氧化膜,呈現出不同的回火色,并造成一定厚度的熱影響區使表層硬度下降,通常稱其為燒傷、軟化或模糊。
2、裂紋 磨削規范或磨削條件不當,在被磨的表面形成一個個較強烈的燒傷中心,造成不均勻的應力,在交替的高溫與急冷下應力值漸增,直至產生裂紋,因燒傷中心很多,相互間距小,故磨削裂呈細小網狀,數量多而深度淺,裂紋走向垂直于砂輪前進方向,裂紋斷面上一般無氧化色。淬火溫度過高,回火不足可能造成工件殘留應力大,即使在合理的磨削條件下也可能產生磨削裂紋,這種裂紋相對于純粹的磨削裂紋相對于純粹的磨削裂紋來說一般較稀疏,也較寬而深。較嚴重的網狀碳化 物和材料導熱性差都可能促進磨削裂紋的產生。鋼中殘留奧氏體在磨削時可能轉化變成淬火馬氏體,較脆。所以殘留奧氏體量多的工件在磨削時容易發生磨削裂紋。
3、變形(翹曲)即磨削狀況良好,困磨削而使面呈現拉應力仍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因為磨去了一層金屬使原來處于平衡狀態的應力遭受破壞,使零件處于新的不穩定的應力狀態,磨后的零件會因為應力的重新分布而很快發生時效變形(翹曲),較長且不厚的零件(如卡尺尺身等零件)較為嚴重。為減少上述弊病,各道冷、熱加工工序都應盡量減少引入的應力;在磨削之間插入人工時效;沿零件合適的長度方向安排磨削方向。另外,應特別強調磨削過程中應經常翻面,注意使零件正反兩面的磨削量基本一致,使兩面引入的磨削應力盡量達到平衡。
上一篇:高頻淬火工藝改進